彭双阶:一流学科建设的引擎——人才

来源:专题网 时间:10月11日

一流学科是高校实力的综合体现,其中,一流团队是其巨大的推动力,一流研究成果形成学术影响力,一流的人才培养构成了社会贡献力,一流社会服务形成社会综合影响力,文化传承体现出其社会责任。但是,综观其核心和动力引擎,应该是一流的人才。在当今社会,人才队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它决定着最后的胜利者。鉴于此,中央、各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实施了人才战略。在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征程中,人才也将始终发挥着母机的作用。在办学思想大讨论中,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作用的发挥,也应该是重中之重。

首先,对人才的认识,要建立正确的、广义的人才观。人才是多元的,有团队领导型,他们具有战略眼光和强大的组织领导能力;有攻坚性的,他们有极强的专业攻坚能力;有凝聚资源及整合型的,他们能聚合大量资源并合理配置人员发挥最大效益;有专于实践性的,他们长于实践、创造业绩;还有基础理论型和技术研发型等等。如何识别、使用、培养,需要有正确的观念。目前,我们对人才的评价和评聘,过于强调单兵业务能力强的,忽视了其他类型的人才。同时,我们现在的人才,是具有各类称号的人才,是狭义的高端人才,忽视了广大教师队伍中极具潜力的青年人才和具有重要成果的“无冕之王”。对于不同学科,其人才比例在国家各类计划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基础理论型和技术研发型,其评判基准完全不同。在目前学校的平台和竞争环境下,树立广义的人才观,更显得必要。学校即将实施的各类人才计划在该方面将是一个好的开端。

其二,人才的管理,需要多元化、立体式。人才作用的发挥,在于符合其特点的社会、工作、生活环境。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路径。学校设计了专职科研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专职教学型的岗位,很符合人才的多元管理方式,只要分类、比例、考核方式适当,在目前的一流学科的核心任务建设中是一定能够积极发挥作用的。对人才的引进,务必结合现有团队、强调业务水平、注重理想情操;对人才的所有和所用,不能片面追求所有,所有是为了所用。在目前难以拥有及其高端人才的情形下,聘请一些国际知名专家来校短期工作,为现有团队指导课题、培养人才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如数学,在信息交流及其发达的今天,适当结合现有团队聘请国际知名教授进行指导、合作,对提高人才水平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其三,对人才的尊重,要形成机制、体制。我们对人才的尊重,体现在对高端人提高待遇,配比经费,配备人员。其实,这只是一部分,人才更看中的还有工作环境和工作心情。尊重人才,是人才发挥作用的软环境,是全方位的,需要全校一盘棋,形成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机制。真正做到为人才服务、尊重人才,在现阶段的整个社会,还是不够的,至多只还是停留在对高端人才的尊重上。在教学、科研、生活中,对教师的尊重需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和体制,对人才考核评价,需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柔性评价,不宜指标评判,规定太死;我校学科方向偏重文、理基础学科,若要产出重大成果,更需要鼓励“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需要迫切建立有效的机制,培养教师的存在感、归属感、主人感、荣誉感。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各类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人才建立完备的发展方案,主动为其服务,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是人才大国,但我们需要伯乐,需要好的发展环境和管理机制。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人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牛鼻子。我坚信在这次办学思想大讨论中,我们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为一流学科建设注入延绵不绝的活力。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
技术维护:党委宣传部 027-6786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