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如花开 “三博”育英才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30日来源:党委宣传部点击: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师范教育的重镇。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倡导了“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形成了以“一体两翼,三个转型,四个载体”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的内涵

百年华师大,“博”驻桂子山。尚“博”崇“博”的文化在百年前的文华大学时即已有之。长期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相互融合,在华师的校园里形成了“以爱为魂”的三博文化气象。“博”,大通也。“三博”即“博爱”、“博学”、“博雅”,它源于孔子和儒学,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博爱之谓仁”,“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博爱”,即提倡大爱和责任的担当,是对父母的爱,对师长、同学、学校、社会、国家以及大自然的爱,这已经超越了对自我的爱,它是胸怀和行为的统一。“博学”,即广博而丰富的知识,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追求真理的学习习惯,它是技能和知识的拥有。“博雅”,即懂礼仪知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的各种规则,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使大学生具有一种书卷的风雅和气度,它是品德和气质的塑造。“博爱”、“博学”、“博雅”三者相互贯通,密不可分。

为此,我校以“博爱”为魂,以“博爱”引导博学,以“博学”充实“博爱”,以“博爱”促进“博雅”,秉承“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和“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文化环境。在“三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长期开展“献博爱之心”“兴博学之风”“做博雅之人”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创建和谐文明校园的同时形成了华师特有的校园文化内涵。

 

二、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以培育和弘扬“爱心文化”为主线,落实“以爱为魂”的“三博”教育理念,形成了以“一体两翼,三个转型,四个载体”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内师生中营造了浓厚的爱心文化氛围。

1.一体两翼: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博爱”、“博学”和“博雅”是我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博爱”为体为基,“博学”“博雅”为翼为的,三者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系,共同塑造有特质的学生人格。“博爱之谓仁”,“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有智而无爱,就犹如“狂而操利兵”;有爱而无智,也会如“迷而乘良马”。

教育是爱的艺术,爱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奉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个体的全面发展,无爱不以成学,非爱无以成雅。这既是师范类大学的特殊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为此,我校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心教育,大力宣扬爱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爱心活动,不断创新爱心文化的传递方式,建设爱心品牌社团,打造爱心品牌活动,以一颗博爱之心为出发点和归宿,在锻造学生“博爱”情怀的基础上强调“博学”、“博爱”、“博雅”的统一。别具特色、深富内涵的校园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师人,也为祖国培育了众多忠诚博雅的英才。

2.三个转型:校园文化的嬗变与创新

“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在“三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校较好的把握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发扬光大优秀校风、学风、教风的同时,积极关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青年的特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使其与青年学生更为贴近、更为真切、更易接受。

(1)教育主体的转型。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环境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近些年来,我校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拓宽加深“博爱”、“博学”和“博雅”的文化内涵,强调“三博”教育中的人本理念,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主题,重视学生人格魅力的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激励人。校团委近年推行的精简活动、精简会议、精简讲话、精简文件、精简宣传的“五精简”行动以及“垃圾不落地”、“不抽烟,你最赞”、“低碳•乐活”、“慢一点,让一下”、“爱心传递”的“文明五活动”贴近了学生实际,加强了团组织的亲和力,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从2003年开始,我校师生先后自我创作了《南湖秋月》、《爱心如花开》、《爱在华师》三首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唱出了“美在华师、爱在华师”的心声,受到了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截至2011年9月28日,土豆网MV《爱在华师》的点击率已经超过50000,2000余名网友称赞并推荐到自己的QQ空间。这部我校学子自编自导自演的“史上最美宣传片”是当代学子用现代网络形式对我校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的解读,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易、腾讯、新浪等媒体对MV《爱在华师》的走红进行了集中报道。

(2)教育内容的转型。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我校适时转变教育内容,引入时尚元素、感情元素和艺术元素,丰富“三博”教育的外延平台,以“爱心教育”为突破点,通过“桂苑之歌爱心演唱会”、“百村十年观察”社会实践项目、“桂子山艺术节”、“创新杯科学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和文体活动,倡导学生追求大爱、乐于奉献,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实现了“博爱”、“博学”和“博雅”的有机统一,又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3)教育方式的转型。开会、动员、授课等传统工作方式已难以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我校在“三博”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大胆创新,设计推广了青春时尚的校园吉祥物“博博”、“雅雅”,在全国高校率先启用了校园数字导航系统,为师生提供校园导航、校园资讯、生活服务等内容,建设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华大青年、华大桂声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电视台,正确引导、生动活泼地建设了博雅论坛BBS,探索了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建立了以互联网、短信平台、报刊、广播、班团博客为传播体的网格化团建模式等。

3.四个载体:校园文化的实践与传承

我校紧密围绕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这一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了广大学生好参加、能受益的四个载体,使“博爱”、“博学”、“博雅”之风经久不衰。

(1)以典型引路为载体,倡导博雅大爱。

我校坚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依托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利用众多的“博爱”典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汪金权老师是“大别山之魂”,更是华中师范大学“博爱”文化的一面鲜活旗帜。他爱岗敬业,甘守清贫,扎根山区,无私奉献,将青春和心血倾注给了农村教育事业,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不愧为师德楷模。在这种道德模范的感染下,涌现出一批感人事迹,如“轮椅教授”刘盛佳、执着奉献的物理学家刘连寿、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汉语言研究的邢福义教授、代友尽孝的曹恒蕾、情系西部志愿支教的中文0505班等先进典型,再次以爱心、奉献、责任充分诠释了我校校园文化之“博爱”的真实涵义。我校通过大力宣传和学习其先进事迹,让学生真切体悟到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大爱无边。同时,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华师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2006年开始学校组织开展以“爱心传递感动”为主题的“感动校园人物(集体)”评选活动,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导着广大的青年学生向着爱心、奉献、责任之路不断前行。

(2)以爱心社团为载体,以博爱致博雅。

我校以“饮水思源”为口号,组织“感父母恩情、感教师恩情、感母校恩情、感社会恩情”、“爱驻母校、旧物浓情”、“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特色教育活动,创立了以院系为单位的“爱心教育特色基地”,引导学生“讲恩情”、“感恩情”、“报恩情”,把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爱化为责任,投入到爱心服务的行动中去,培养学生知礼懂规、心系社会的高尚情操和风雅气度。在爱心文化的滋养下,我校涌现出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青年为老服务队等一批优秀的“爱心公益类”学生社团,成为实现“博爱”和“博雅”的鲜活形式。圣兵爱心社自成立以来本着“济困助学,服务社会”的宗旨,通过义卖商品、发送报纸、收集废品的勤工俭学活动及联合资助等方式,共资助全国各地贫困学生300余名,其中90%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同时,爱心社每年举办的爱心之旅下乡活动,足迹遍布湖北罗田、英山、通山及广西桂林等40多个乡镇,行程数万公里,确定资助对象,开展志愿支教、心理咨询、义务维修、法律医疗知识宣传等活动,为贫困学生带去了爱心和光亮。2003年2月,圣兵爱心社被中宣部、团中央等联合授予了“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心心火义教之家以“关爱农民工子弟”为宗旨,在风雨兼程中坚守义教之路,在三尺讲台上勇担教师责任。心心火的社员支教遍布武汉三镇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义教超过5000人次,帮助民工子女6000多人,志愿服务时间已超过2万多小时,先后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社团标兵等称号。2011年5月31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心心火义教之家关爱农民工子弟的感人事迹。

(3)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博爱促博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校长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爱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投入到实践中去,把奉献爱心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创造创新相结合,用爱心开展实践,以实践增长才干,真正做到博学多识,学以致用。为此,我校与社会各界共建校级“对外翻译服务基地”、“心理咨询服务基地”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22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40项,出色地完成了上海世博会、女足世界杯、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中国科协年会、第八届中国艺术节、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赛等志愿服务工作。学校每年集中组织百余支寒暑期实践队,奔赴全国各地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连续18年被评为湖北省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我校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开展的“百村十年观察”项目已取得较大的成功。该项目每年组织百余名学生在暑期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现已在全国258个村、近4000户农户开展了定点调查。每年学生整理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达30多万字,形成的系列咨询报告如《“家电下乡”正在成为新的惠农工程》等被有关部门采纳,还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笔批示。

(4)以精品项目为载体,兴博爱行博雅。

我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项目为依托,打造浓郁的爱心文化氛围,培育具有博雅气质的新世纪青年。从2006年开始,学校连续六年在新生报到期间在佑铭体育馆为贫困生家长打地铺,方便新生家长住宿,用行动彰显着华师的大爱,温暖了家长和社会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始于1984年的“春雨心理教育工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同时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青少年发展指导、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关爱着众多青少年的成长。该工程被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2006年度湖北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创新品牌”。我校率先开办了“爱心超市”,采取“学校领导、社会扶持、各方参与、学生管理”的运行模式,秉承“爱心第一,超市第二”的工作理念,汇聚了校内外各种爱心资源,帮助各类困难学生。学校以项目立项的形式筹划了“创意作品展示暨爱心拍卖会”,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为大家提供了展示才华、奉献爱心的良好舞台。“桂苑之歌”校园歌手爱心演唱会作为武汉地区独创并连续9年举办的大型校园艺术活动,鼓励学生懂得感恩,关注贫困。学校将晚会所得资金汇入“桂苑之歌”爱心基金,自举办以来,累计募集资金30余万元,资助学生多达200多人。

 

三、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多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报道。《半月谈》以《华中师大:思想政治工作新探索》为题宣传了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我校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效和经验。2008年,《教育部简报》先后三次专题报道了我校在大学生社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三博”校园文化逐步形成

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以“一体两翼,三个转型,四个载体”为主要内容的“三博”校园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显著,营造了文明、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全校学生把爱国爱党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多年来,我校结合传统节庆日和重大事件坚持开展“爱心”、“感恩”、“诚信”三大主题教育活动,“三博”文化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历年的毕业生中,包括免费师范生在内的不少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去。涌现出了诸如费宝莉、罗融华、徐文玲等一大批把爱奉献给祖国基层教育事业的优秀毕业生。

2.校风、教风、学风更加优良

“博爱”、“博学”、“博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通过开展“三博”教育系列活动,使校园文明和谐,风清气正,全员育人的格局基本形成,营造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连续5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9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涌现出“轮椅教授”刘盛佳、“独臂副教授”常健、全国教学名师刘连寿、胡亚敏,“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肖文精、“湖北师德标兵”雷万鹏等一批师德楷模。学生学风和科研创新氛围亦更加浓厚。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赛中获奖人数逐年增多,涌现出了诸如全国电子商务大赛金奖获得者黄振宇、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获得者池波、“爱因斯坦奖”获得者刘绘等一批优秀学生。

3.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三博”校园文化的建设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党员比例逐年上升,涌现出了大量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如受温总理关心的感恩大学生王潇、中国十佳大学生黄郑、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陈曦、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金奖得主汤俊军、湖北大学生2009年十大年度人物王东等。我校Tiankong合唱团参加第十届中国合唱节,获得女声合唱组金奖第一名,舞蹈《大地里的双手》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中荣获金奖,并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类优秀奖等。

爱心如花开,“三博”育英才。“三博”校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华师厚重的爱心文化底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践行,离不开各级领导在精神上、物质上、体制上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一个又一个为学生所爱的内涵丰富的品牌活动平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百余年的薪火相传,“爱在华师”已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全体师生最为骄傲的文化名片。我校将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弘扬“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三博”校园文化,为把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再谱新章!

需要弘扬我校特色的“三博文化”,新博学之风、献博雅之爱、做博雅之人、通博雅之门。

热点文章

快速链接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3-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