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刊发马敏文章: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30日来源:党委宣传部点击: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我认为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经过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与伟大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和智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必须要依靠这股源头活水,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阐述和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成果,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学深学透,将其理论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明晰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树立历史意识,饱含历史情怀,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要树立创新意识,秉持学术乃天下公器的理念,既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积极与世界前沿学术界展开平等、深入的对话,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要树立规律意识,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自身的系统性、专业性、逻辑性,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学者的自由探索,努力营造积极宽松的学术环境。

积极主动地打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定中国自信,从迷信西方思想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提升中国表达,善于讲好中国故事;要建好中国智库,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力支持体系;要形成中国评价,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标准。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学术,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特色,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道路。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不失时机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话语体系的创新根本在于理论体系的创新,能否构建出一套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中国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话语能否获得普遍认同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经验和发展道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是什么成就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验”到底具有哪些普遍的理论意义?哲学社会科学究竟如何为丰富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提供理论的指导?我们必须围绕这些重大理论和时代前沿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论研究,认真总结提炼我国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及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治国理政的客观规律,增强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鲜明的道路指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热点文章

快速链接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3-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