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一条街”到“堕落街”
氛围聚集起来的人气
华中师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文化街项目的负责人介绍,1992年,这里是洪山区打造的“科技一条街”,目前聚集在广埠屯电脑城中的小店当初都是挤在这个街上的。直到2008年左右,华中师大响应教育部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号召,校领导决定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将街道进行整体改造、重新装修,并让学生以较低的成本“盘”下一家家小店。
在当时,“华师文化街”定位于传承艺术文化,创造新型娱乐文化,主要为周边高校、电脑城和商场打造具有一定文化资源和特色的“后花园”。因此,2009年初,这里变成了拥有书店、美食店和音乐吧的“堕落街”,渐渐的吸引着校内外的大学生和白领们,到这里趁着周末或下班后的时光撒个欢。
原先的“科技一条街”只有80多个店铺,改造后增加了120多户。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学生当“老板”的店主占六成以上。
随着人流越来越多,该校国际交流学院的一批留学生也坐不住了,乐于结交朋友又想赚点生活费的人,开始在文化街上开酒吧和咖啡馆。
学校在三年前就开始为文化街设计新的蓝图,并于几天前通知商户们于7月27日前搬离。而原来的这块地方,将升级为大学生创业园。
寻找老地名的故事
沿着华中师范大学西门外桂元路一侧往里走,一边是树荫下幽静的大学校园一隅,另一侧空气中弥漫着青春荷尔蒙的味道。
在武汉念过大学的人,很少有没听说过“华师文化街”的。对于从华师毕业的学子来说,这条街早已不只是“堕落街”般的存在,而是一段青春记忆的承载。
闹中取静的一家家小店铺,依着平缓的坡路紧挨着,如果不是几天前要拆迁的消息传出来,这里如往常一样,既宁静又独自热闹着。
宋冬野的《董小姐》里讲了一个“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走进华师文化街,则会发现:这里每家店都是“有故事的同学”。
66岁的日本老人嶋田孝治在顶屋咖喱店外,微笑着向路过的人散发传单,弯腰、鞠躬,一句句说着日文“你好,谢谢”,路人多半报以微笑、点头,早已是这条街上独有的风景。
四年前,嶋田孝治来到武汉,他说,只想在晚年做一些“有意思的事”。于是,怀揣着对咖喱的情有独钟,他在华师文化街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喱店。到这里来的学生,除了品尝食物,还通过与这位日本老人的交流,学习日语、了解当地文化。因此,嶋田孝治在这里结识到了不少忘年交。
尽管这条街上隐藏着不少牛人,但王国林的“百草园书店”则借着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播出又“火”了一把,节目上他对3000本书的作者、出版社、价格对答如流。
31岁的王国林透着与同龄人不太一样的气场,看到记者的到来,他显得格外平静:“是啊,马上要拆了,你们想拍就拍吧,马上就拍不到了。”他说,在这里认识了一群和他一样爱书的人,这是最舍不得离开的原因,不过王国林已经着手找新店址了,“我不知道要搬去哪里,但是肯定不会离这里太远,因为不想让老朋友找不到我。”
能嗅到“初恋”的味道
大学最美好的时光都在这儿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6届武术班的学生“江大脚”说,作为一个浑身肌肉的纯爷们,也特别喜欢到文化街来逛逛,每次骑自行车都要绕进来走一圈。这里,有他和初恋女同学数不清的回忆。“这家店我们来买过饰品,还有那个店,我们吃过咖喱……”他说,后来与初恋分手了,但是这里的很多店都有着美好的记忆,眼看着快要拆了,他赶紧约上班上的同学一起来拍了一组毕业照致青春。
对于“江大脚”的同学曹鹏而言,这里是大学生活中承载了最多快乐的地方。大三时,曹鹏来到一家琴行做兼职,顺便学学乐器。两年下来,他已经学会了架子鼓、吉他等多个乐器。店主柳梦是个80后小伙,来文化街前,他曾在“外面”也开过店,但是这里可以让对音乐有兴趣的人坐在门口学,既可以交朋友,也让氛围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