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录纯正方言 留住美丽乡愁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30日来源:党委宣传部点击:
  

湖北日报讯 记者韩晓玲 通讯员陈岩 梁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句,千古流传。然而有多少乡音,或将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昨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片区项目在华中师范大学启动。我省将依托一批高校建立10支调查团队,在3年内完成对省内50个汉语方言点的调查和记录。

专家们呼吁:要着力保护方言。方言不仅对个人意味着乡音和乡愁,也是承载着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重要文化基因。

50个方言点,寻找“发音人”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留住每个人记忆中的乡音。

作为一项国家级的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建成大规模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

该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浩明说,原本在湖北规划了30个调查点,考虑到湖北方言的复杂多样性,又增加了20个调查点。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处于汉语南北方言(官话和非官话)的交汇过渡地带,语言状况相当复杂,有相当大的代表性。根据目前学界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湖北境内分布有赣语和属于官话系统的江淮官话及西南官话。就境内的赣语来说,相邻市县之间有的都难以通话,可见内部差异很大。

“方言变化很快。而且,现在的很多孩子较少说方言,一些方言今后可能会处于濒危状态。”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项目首席专家、华中师大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汪国胜教授介绍,调查团队将赴各个汉语方言点实地调查,并进行音像摄录和语料整理。每个调查点都将寻找4名“方言发音人”,包括老年男性、女性和青年男性、女性各一名,老年人在60岁左右,青年人在20多岁至30多岁之间。这些发音人需在当地生活时间较长、到外地较少,能说纯正地道的方言,调查团队将对他们进行语音采集。此外,还将调查3名说地方普通话的人,与前者进行对比。

方言也有“老派”和“新派”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的频繁、语言生活的活跃,给方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城镇区域,方言面貌发生着快速变化,有的甚至处于濒危状态。记录方言事实,抢救方言资源,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紧要课题。

此前,湖北已启动了武汉市蔡甸区、黄冈市武穴市和十堰市郧阳区、丹江口市4个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试点,纳入了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蕲春、房县2个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示范试点,已通过国家验收。

华中师大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湖北方言的调查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还于2007年牵头组织全省高校有关专家学者启动了“湖北方言研究”大型研究项目,拟对20多个方言点进行重点调查,并陆续出版《湖北方言研究》丛书。该中心匡鹏飞教授介绍说:“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地道道的方言在慢慢消失。如今,多半是老年人的方言说得比较地道,而青年人的方言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方言调查时一般都会涉及‘老派’和‘新派’的差别。”

汪国胜教授告诉记者,在完成50个方言点的调查后,还将继续扩展调查至80多个点,基本覆盖全省汉语方言发展现状。

热点文章

快速链接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3-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