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开新生研讨课 大一新生发表长篇论文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30日来源:党委宣传部点击:
  

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25日电 (党波涛)刚刚出版的学术刊物《现代语文·语言研究》有一篇论文,标题是《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全文七千余字。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李梓林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从面称与背称、老派与新派两个角度,考察描写了湖南省长沙市市区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细致辨析了亲属称谓的用法;与普通话比较,揭示了其方言特色。作为大一新生,李梓林能够公开发表论文,这完全得益于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起开设的本科新生研讨课。

为了使新入学的大学生尽快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会研究型学习,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在全校范围内为所有大学新生新开设了一门《新生研讨课》,由具有教授职称的老师来承担。文学院张邱林教授担任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5级2班的这门课程,全班共24位同学。

对于这门新设课程的教学,各学院授课老师都各显身手,取得显著成果。张邱林认为,这门课程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把大学新生引入研究型学习轨道,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学习能力。教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怎样开展研究型学习。

考虑各方有利条件,张邱林确定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背景,以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课程教学经历了研究型学习的全程,带动了研究型学习的方方面面因素。

张邱林的新生研讨课有9个教学环节:1、激发专业兴趣,树立求真信念。2、调查方言事实,了解学术前沿。3、发掘创新课题,查找参考文献。4、师生互动交流,平等发表意见。5、撰写学术论文,遵守学术规范。6、接轨国际会议,个个登台讲演。7、编辑印刷文集,工作人人承担。8、综合培养素质,全方提高锻炼。9、养成研究习惯,受益各个方面。

新生研讨课结束后,张邱林带领全班学生编辑了一本《新生研讨集》。它汇集了全班24位同学的方言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自己母方言亲属称谓为题目,这是一个地域特色强、牵动面广的好课题。

张邱林说,调查报告选择能反映方言特色的38个代表性语法例句。各篇亲属称谓论文参照统一的格式体例,各篇调查报告使用同一份调查提纲,这样既能反映各方言的个性,全书合起来又便于通过综合比较看出汉语方言的共性。

张邱林指出,《新生研讨课》不是专业知识课,而是大学新生的学习方法导引课。写出一篇完美的论文不是本课程追求的目标,而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型学习过程,学会怎样开展研究型学习,怀着探求知识的欲望,带着遇到的学科问题,运用研究型学习方法,走进未来的学习生活,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据了解,《新生研讨集》只是张邱林本课程的成果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三套成果:一套包含24位同学方言调查例句录音的有声数据库;24位同学在方言论文报告会上登台报告的视频资料;24位同学的24篇内容充实的课程心得。

参加这门课程的彭忆丽说,通过新生研讨课使我们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感慨“知识原来还可以这么学”,对大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团队协作等多种能力。新生研讨课不是在教我们一门知识,而是在教我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思考问题,这种课程对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我们是极为有益的。

发表论文的李梓林说,我们班的新生研讨课以汉语方言调查研究为载体展开,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结课前,班里每位同学都以各自家乡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为调查研究对象完成了一篇论文,举行了方言调查报告会。“张老师在结课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论文争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倡议,这使我下定了将这篇拙文修改投稿的决心”,李梓林说。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指出,本科新生研讨课是由学校各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面向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主要属于通识性的方法论领域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是学校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回归大学本位,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热点文章

快速链接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3-2016 All rights reserved